撰文:Leader of the Team育柔組 崔雨崴院生
在國際化的浪潮下,「國際禮儀」逐漸普及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不過仍有些一再發生的錯誤和積非成是的概念需要我們多加注意且實際運用於高桌晚宴,因此書院藉院長夜談的機會為我們邀請到了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暨外交學程的周宛青副教授來向我們詳細介紹。
國際禮儀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學習國際禮儀?是講者在講座的最開始詢問並回答大家的問題,國際禮儀是全世界大致可通用的行為基本規範,所以遵守此規範可以讓彼此的互動更順利、舒服。因此,我想「國際禮儀」就是身為全球公民的我們應該培養的基本素養吧!
「民以食為天」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不論交際應酬還是出外旅遊,在公共場合用餐都是難以避免的行程,因此餐桌禮儀的適當性也不言而喻。講者舉幾個基本卻易被忽視的例子說明,像是尚未用完餐時,需將叉子跟刀子交叉平放於盤子上,用完餐後,則需將刀子跟叉子平行並指向11、12點鐘方向擺放;鹽和胡椒罐要一起傳遞;中式的圓桌需以順時鐘方向轉動。
俗話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衣服不只會影響他人的觀感,更會影響人對自己的自信,其重要性實在不容小覷。講者以正式場合的服裝禮儀舉例說明,像是男生的領帶長度需大約打在皮帶的位置,而穿西裝外套時,坐下需解開扣子、站起來也要立刻扣好;女生的裙子長度需大約及膝,西裝外套則可扣可不扣。
在「住」的方面,中西習慣也大不相同,講者舉幾個飯店小常識為例說明,像是洗澡時浴簾需放到浴缸內,以免洗澡水流得到處都是,甚至淋壞地板;在有些飯店中,最小的毛巾是擦澡巾而非洗臉巾。
「行」的部分則不只是在國際交流上需要特別注意,在出社會後的人際互動也須留心,講者介紹了一些實用的重點供我們參考,像是以「前尊、後卑、右大、左小」為基本原則,因此以右前方為最尊位,通常會讓長輩、位高者或女性在尊位;而國際上重要官員互相參訪時,通常也會讓客人坐右邊尊位,但部分國家也有「讓人不讓旗」的傳統;當需要居間介紹時,一定要先將地位低的介紹給地位高的認識。
講者在最後也告訴我們,「尊重」是禮儀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所以無意中犯了一些小錯誤或是他人沒有遵守意願也不必太在意、執著,只要有好好傳達自己的心意即可。另外,“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很多事情剛開始做或許會覺得很難,但經過一次次地嘗試、模仿,總有一天就能完全內化。
在演講的尾聲也有人詢問講師有沒有比較正確、可靠的國際禮儀資訊來源,講師則建議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參考外交部網站或是市面上講國際禮儀的書籍。
在聽完這場演講後,我們對國際禮儀又有了更深的一層認識,也更明白禮的核心價值。最後,希望這場國際禮儀的演講不僅能讓院生充分應付全人書院的活動,更希望大家可以進一步把這些精神和理論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